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5月21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自然資源領域的代表受邀分享。他們都來自一線,有的四處奔波找礦,有的常年開展極地考察,有的專注保護耕地,有的用心守護山林……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他們步履不停。而科技的發展,給了他們更多力量。
趙炎平曾先后擔任“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長,現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截至目前,他一共參加12次南極考察、4次北極考察任務。
“南極科考非常艱苦,有時甚至充滿危險。”趙炎平坦言,咆哮的西風帶、危機四伏的冰山、難以忍受的極寒天氣、長時間海航的寂寞,都是挑戰。
但是,想到自己的工作能為科考站建設及物資人員運輸提供保障、為科學家提供可移動的海上實驗室,趙炎平十分滿足和欣慰。
趙炎平介紹,南極考察活動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秦嶺站建設為例,項目啟動前編制了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建設時采用模塊化施工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干擾。施工區還實施24小時生態監測,實時預警企鵝、海豹等動物的活動信息,保護當地生物種群。
丁正江是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扎根一線26年,參與探獲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累計為國家提交金礦1300多噸。
“準確找到資源和精確評價資源,是守護好資源的基本要求。”丁正江說。
近幾年,他和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新的找礦技術和方法,并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維預測技術平臺,實現數字化開展成礦預測。“我們創新研發的低溫鉆井液和智能監測系統,攻克了高原凍土施工技術難關,也完成了國內首個陸域可燃冰試采孔,不僅保障了工程質量,也保障了資源安全。”丁正江說。
王娟惠是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村委會主任,也是東安村田長。她對科技助力自然資源保護同樣深有體會。
2022年,東安村在浙江率先開展“耕地視聯智保”改革試點,構建“人防+技防”兩大責任監管體系——每塊田都有對應的田長和巡查員負責,每塊田都能被衛星監測到。如今,只要發生可能存在的違規占用農田的情況,巡查員的手機就會收到預警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耕地保護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王娟惠說。
科技也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加速度。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介紹,她和團隊在自然資源保護中廣泛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去年開展濕地空間普查時,她和團隊首先使用高清遙感快速識別出30萬個濕地空間,再結合現場人工調研普查,補全了水質監測及生物多樣性數據,高效完成全國首個廣義濕地分類調研普查。
生態護林員李玉花,從遙遠的云南怒江貢山縣獨龍江邊來到北京。2016年成為生態護林員后,李玉花開始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山。
巡山不易,下雨路滑易摔跤,林子悶熱蚊子多。雖然辛苦,但李玉花日復一日向走進山林的人念叨,“不要用明火”“不要抽煙”“不要挖野生藥材”。巡山回家,天色已黑,李玉花也很累,“但是看到林子平平安安,心里面就很踏實、很高興。”
李玉花樸實的表達,道出了5位基層代表的心聲。“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以李玉花等為代表的廣大自然資源工作者,立足崗位、拼搏奉獻,為美麗中國建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