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5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內,等待參觀“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以下簡稱“古代中國”)的觀眾又排起了長龍。2024年,國博累計接待觀眾近700萬人次,其中古代中國接待的觀眾量超過680萬人次。
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國博與中信出版集團推出新書《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115件代表各歷史時期特點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珍貴文物“開口說話”,將古代中國轉化為可永久珍藏的“紙上博物館”。
但讓文物說話,并不容易。
全書由9位擁有豐富講解工作經驗的國博社教專業人員編寫,經20余位知名學者嚴格論證審核,將專業的考古數據和文獻轉化為115篇深入淺出、耐人尋味的故事。
“今天,在一場隆重的中式婚禮中,一頂華麗的鳳冠,是許多新娘的不二選擇。而在明代,鳳冠與霞帔可是女子的‘頂配’禮服,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能獨享它的尊貴與榮耀。”
圍繞明孝端皇后鳳冠,本書《明清時期》作者段麗彬寫下了這樣的開頭。
她說,為了滿足讀者對文物詮釋方式的多元化需求,“與讀者共情”成為寫作的一個必選項。為精準把握觀眾興趣點,她曾在人潮涌動的鳳冠展柜旁多次蹲守調研,得到觀眾不同角度的反饋,“這是一場滿懷敬畏之心與中華文明的隔空對話,更是一次讀者與作者‘雙向奔赴’的創作旅程”。
《夏商西周時期》作者梅松松告訴記者,這兩年有很多新的考古發現,在寫作時,他們注意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將已有的研究成果與新發現融合,為讀者打開新的視野。比如,在寫“夏朝人的創造”青銅爵時,本來已經定稿,梅松松在新聞上看到河南八里橋遺址有關夏朝的新發現,他馬上進行了補充。
“太行山東麓河北地區的一座城市里,一位老人抱著包袱,從街市上回到家中……”
《隋唐五代時期》作者王溪在寫書時,對一些文物嘗試使用了虛構框架的寫作方式,大膽構思故事,小心斟酌史實。“我們希望這本書是一部守正創新之作,成為公眾通過文物了解中華文明的津梁?!彼f。
讓文物開口說話,需要作者的匠心,也需要科技與文化的融合。
“你好,我是來自四川的說唱藝人??次覐潖澋难劬?,夸張的抬頭紋和咧著的嘴巴,這樣的笑容是不是很有感染力?對了,表演即將進入高潮,我正準備擊鼓而歌,逗翻場上所有觀眾!”這是書中加入的“國寶話文明”視頻,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看到憨態可掬、手舞足蹈的擊鼓說唱俑等8件國寶活靈活現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梅松松說,在展廳講解文物時,他們會引導觀眾觀察文物細節。盡管書是平面的,但作者們也想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和在場感。有時,他們使用第二人稱;有時,則附上高清圖片、三維模型。
讀者掃碼后,可以看到“婦好”青銅鸮尊、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等16件核心文物的三維模型。指尖輕點、旋轉,就獲得難得一見的文物視角。
你可以將“河內太守”青銅虎符整個翻轉過來,看兵符如何貼合在一起;可以360度欣賞唐代鎏金銀香囊,觀察它頂部的鏈條和掛鉤;你可以與5000年前仰韶先民制作的鷹形陶鼎久久對視,看它渾圓的腹部和短粗有力的腳……
書中還有近700張高清圖片,經過27輪精心調色,纖毫畢現地呈現青銅饕餮紋的獰厲神秘、瓷器千年肌理的精妙絕倫……以立體、俯視、仰角、微距等全方位角度,以博物館展覽圖錄級別畫質,使展廳內難以看清的文物細節躍然紙上。
梅松松說,希望這本書不僅是“古代中國”展覽的延伸,更是一座橋梁,讓每位讀者都能透過文物細節,找到與歷史對話的契機,感受中華文明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