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從5月20日起,民營企業“腰桿兒”更硬了。
這天,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對民營經濟給予全鏈條保護,旨在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197.9萬戶,其中“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民營企業83.6萬戶。追新逐綠、數字賦能、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環視今天的中國,民營經濟正展現出強大的韌勁。
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深入各地,走進多家民營科技企業,記錄他們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如何以轉型定力頂住外部壓力,以創新常態應對變局動態,拔節生長、奮力突圍。
依靠創新 把“卡脖子”變成“護城河”
在青島瓷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瓷興”)的展覽室,氮化硅粉體被陳列于最顯眼的位置。這些用于生產氮化硅基板的“小顆粒”雖不起眼,但其背后卻是長達60多年的技術封鎖。
“依靠自主創新,我們攻克了大規模穩定合成高純度氮化硅粉體技術,把‘卡脖子’的短板,變成了在國際上一展身手的長板。”5月11日,該公司董事長高裕昆說。
瓷興展現出的從容,源于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今年一季度,我們產品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50%。”高裕昆說,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車企對高端氮化硅粉體的需求越來越大。“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構筑未來發展的‘護城河’。”
從受制于人到贏得行業認可,瓷興通過攻破技術壁壘,立住了腳跟。與瓷興一樣,渴望“立”的還有福建鈺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鈺融”)。
該公司總裁助理鮑欽銘介紹,電子化學品行業技術門檻高、資金投入大,此前國內長期依賴進口。鈺融攜手多所高校,持續優化產品配方、調整工藝參數,產品最終達到行業最高的G5等級水平。鮑欽銘透露,目前,鈺融正朝著更高的目標大步邁進,將加速濕電子化學品廠內循環再利用領域的國產替代。
無論瓷興還是鈺融,面對一個個瓶頸制約,民營科技企業憑借堅韌定力,在產業空白處落子,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華為“鴻蒙電腦”近日正式發布,標志著國產操作系統在個人電腦領域實現重要突破;DeepSeek以顛覆性的技術架構,重新定義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宇樹科技持續拓展機器人的技術邊界,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截至2025年1月底,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已從2012年的2.8萬家增至42萬余家,占比也由62.4%擴大至92%以上,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
“唯創新者勝,唯創新者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倒逼民營企業向科技創新要出路。”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表示,越是難走的路,走出來的競爭力越強,越能夠成為時代引領者和貢獻者。
苦練內功 打開國際合作新空間
在近日舉行的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源股份”)展區人頭攢動。一位采購商正通過顯示屏與遠在法國的團隊視頻連線。盡管展廳內人聲鼎沸,但他和屏幕另一端的聲音仍如面對面般清晰。
這是全球首款獲微軟Teams認證的三攝交互式顯示屏。“為讓用戶聽到最清晰的聲音,我們采集了200多種噪聲樣本,結合自主AI算法,實現了領先的音頻降噪效果。”視源股份首席技術官楊銘介紹。
目前,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視源股份數字化教學解決方案。2024年,該公司海外業務同比增長17.51%。
從艱難起步到小有成就,再到蹚出一條出海之路。“技術創新,是我們的立身之本。”該公司海外事業群董事長周莉莉表示,“我們研發團隊由上百位博士專家領銜,專注于人工智能、交互顯示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
于全球市場揚起風帆,絕非易事。不少企業通過不斷苦練內功、反求諸己,逐步打開新空間。
“加拿大的第一家奶粉工廠,竟然是中國企業建的!”幾天來,一段由美國企業家探訪中國飛鶴乳業加拿大工廠的視頻已被轉發數萬次。
長期以來,加拿大嬰幼兒配方奶粉依賴進口,超市貨架時常缺貨。2024年9月,飛鶴加拿大皇家妙克工廠正式投產,成為該國30年來首個本土奶粉生產基地。隨著近期加拿大部分進口奶粉因關稅政策價格飆升30%,飛鶴產品憑借本土化生產優勢迅速填補市場空白。目前,其奶粉已進入沃爾瑪、Loblaws等連鎖商超的1100余家門店。
在安大略省金斯敦的飛鶴“無人工廠”內,機械臂精準抓取奶粉罐,全流程僅需幾名技術人員監控。飛鶴集團首席科學家蔣士龍介紹,企業10年間投入超50億元研發經費,使生牛乳品質達到歐盟標準的20倍,成功將“中國智造”技術反向輸出至北美市場。
“我們已從‘產品出海’升級至‘技術+標準’雙輪驅動,未來將深度參與國際乳業規則制定。”飛鶴集團董事長冷友斌信心滿滿。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達到52.9萬家,民營企業數量更是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達到45.5萬家,占同期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總數的86.1%。
“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民營科技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內核,通過輸出技術標準和創新商業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產業價值分配格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認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民營科技企業脫穎而出,形成“中國研發、中國驗證、全球復制”的發展路徑,實現了“在中國打磨場景,向全球輸出價值”的良性循環。
上下同欲 培育民企創新“雨林生態”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施行,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這部法律為民營企業筑牢了‘定海神針’——當我們投身AI藥物研發和新物質發現以及智能機器人研發時,最渴求的就是穩定的制度保障。”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溫書豪說,過去10年,公司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知識產權保護、融資渠道、創新容錯機制始終是他們最關心的事項。
如今法律明確全鏈條保護,就像為科技創新裝上了“導航儀”和“安全氣囊”。溫書豪說:“我們將以更堅定的步伐推動‘AI+機器人’重塑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用硬核創新回報這份時代賦予的底氣。”
“在鼓勵創新方面,該法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這為民企投身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注入了強勁信心。”全國政協常委、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
與此同時,各地各部門紛紛拿出實招,提高政策精準度,層層抓好落實。
4月初,上海印發《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這份文件的出臺如同強心針和助推劑,讓我們能夠定下心來做好自己的事兒。”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清梅說。而從3月21日開始,河南的民營科技企業有了24小時不打烊的“客服”——河南省政策直達和訴求響應平臺,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
一系列務實舉措如同春風化雨,讓民營企業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2025年一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同比增長7.1%,超過過去3年平均增速;其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占比超四成。
“我國民營經濟正處于從規模驅動向創新引領轉型的關鍵躍升期。當前各地密集出臺的支持政策,正在培育促進民營科技創新的‘雨林生態’。”丁明磊表示,只有通過這種系統性的支持框架,才能真正激發民營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民營科技企業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正助力“中國號”巨輪逐浪前行、揚帆遠航。
(記者龍躍梅 宋迎迎 王春 劉垠 謝開飛 朱虹 江耘 葉青 羅云鵬 張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