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亞男 李卓庭 科技日報記者 韓榮
5月的河東大地,麥浪翻滾。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曲村800畝高標準農田里,長達80萬米的滲灌帶如“地下經脈”般延伸,裹著氮肥的“科技水”正通過電磁閥精準滴注麥苗根部。
“現在麥子正值孕穗期,‘喝’不上水,這里頭就空了。”種糧大戶董會龍站在田埂上,從麥穗上摘下一顆灌漿的麥粒,指尖輕捻,乳白色漿液緩緩滲出,“現在‘喝’上‘科技水’,畝產能達1500斤。”這里是山西“夏收第一鐮”的核心產區,也是山西省科技抗旱保糧的縮影。
去冬今春以來,山西省小麥主產區沒有出現有效降水,黃河、汾河等主要水源來水量減少。氣象部門測算,今春呂梁、臨汾、運城部分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至2成。作為山西小麥的最大產區,運城市430萬畝小麥正值孕穗灌漿關鍵期。面對春灌用電高峰和旱情疊加壓力,國網山西電力積極主動、靠前服務,全方位做好電力供應,實現春灌保供電能力和服務質效雙提升,用“滿格電”護航夏糧生產。
在曲村高標準農田控制室內,物聯網電腦界面跳動著“農田四情”數據,董會龍打開灌溉總閥門,輕點屏幕,3號灌溉區瞬時啟動——水流攜氮肥通過地下3厘米的滲灌帶直抵根系。
“原來‘大水漫灌’需要3至4小時才能完成澆灌,現在只需要35至40分鐘,原來40天的澆灌任務,現在8天就能完成,兩三人就能管理800畝地。”他感慨道。今春氣候干旱,不利于葉片鎖水,智能灌溉系統根據葉片鎖水情況動態調節水肥比例,在根系少量補氮,延緩葉片衰老,讓“救命水”變成“營養液”。
近年來,運城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微噴帶、智能噴灌機等設備普及率逐年提升,依托物聯網技術,實現墑情監測、遠程控水等智慧化管理。然而,這些智能化設備高度依賴電力支撐,可靠供電成為保障農田灌溉的關鍵因素。
以曲村的800畝高標準農田為例,該區域原本是由10千伏常平線曲村5號公用變壓器供電。國網運城供電公司在獲悉該區域用電需求增長情況后,為其新增1臺2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新建10千伏線路500米,由10千伏常平線與10千伏柏口窯線雙向供電,同時,還為線路安裝了配電自動化裝置,實時監測線路運行狀況,可實現故障信息自動采集、智能研判、自動隔離、自動轉供,切實有效提供排灌用電可靠性。
“2021年,該高標準農田只有330畝,2025年增加到807畝,新增200千伏安變壓器后供電充足,有供電支撐,我們計劃將高標準農田擴至2000畝。”董會龍信心滿滿。
這樣的電力護航春灌場景遍布三晉糧倉。在運城市芮城縣大禹渡灌區,汩汩黃河水正通過電泵涌入麥田。該灌區日均灌溉面積達1.3萬畝,春灌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國網運城公司積極走訪灌區用戶,協助對水泵站變壓器、配電柜等用電設施進行檢查;在芮城東壚鄉,一臺臺自走式噴灌機正伸展“長臂”均勻灑水,種糧戶楊江輝說:“春灌期間,供電公司主動上門幫助我們檢查澆灌用電設施,用電上有問題聯系臺區經理,隨叫隨到,用電非常有保障。”
國網山西電力設備部相關人員介紹,為應對春灌用電高峰,該公司對春灌涉及的供電線路和臺區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充分應用無人機、紅外測溫儀、超聲波局放等技術手段開展設備特巡,及時發現并消除缺陷隱患。同時,依托配網可視化平臺,將機井變臺、泵站、打井機、自動灌溉等設備納入重點保電范圍,開展全面檢查。開辟農業灌溉辦電“綠色通道”,組織春耕春灌服務隊、臺區經理走上田間地頭,及時掌握臨時用電需求,指導客戶規范架設農業排灌等用電線路。
今春以來,國網山西電力加強對全省2.4萬眼排灌機井、夾馬口、尊村、大禹渡等引黃提水灌溉站涉及供電設施的特巡特護,新建10千伏排灌供電線路144.6公里、配變251臺,全力保障農田灌溉用電需求,護航夏糧豐收。